Monday, 15 June 2015

卜卜剧场之年度公演 - 《人民公敌•现在进行式》幕后制作与感想

3年艰辛的经营之下,卜卜剧场今年也努力地造就了这部新的作品。此作品乃是卜卜剧场旗下经过半年演员课程训练的学员所饰演的,每个学员都是沙巴人,他们有些是中学刚毕业的学生,有些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更有一些已经是数个孩子的母亲。

卜卜剧场其中一个非常独特的经营模式,便是以多语言教课与作品呈现。在卜卜旗下的作品中,无一不是采用多语言的。这种多语言的处理不但让演出变得更加丰富,也更密切地体现了属于我们熟悉的本土文化。

此次作品改编自19世纪挪威剧作家易卜生名著《人民公敌》。改编之后,作品故事主要围绕着经营浴场的利害关系,再融入现代社会议题,畅谈媒体与网络的影响力。


作品名称:
《人民公敌·现在进行式》

演出类型:
小剧场舞台剧演出

制作单位:
卜卜剧场

导演:
程守明

演员阵容:
Rosmawati Sufian Koroh
Cassandra Wong
郑桂珍
候桂芝
刘伊芝
邱凯沁
郑加乐
Eugene Tong

语言:
多语言(附中英文字幕)

演出场地:
亚庇善导中学 - 1B班 教室

演出日期:
2015年6月4日 - 7日

演出场次:
5场

---------------------

我与作品之间的关系:
在机缘巧合之下,我在卜卜去年的作品《见红》有幸参与。因此今年也不例外地加入了制作团队,成为此演出的舞台监督与灯光设计师。由于去年面对时间紧迫的经验,于是今年早在开演前的一个月,我便开始与卜卜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除了处理演出的各大小事务,后来也在布景设计上参了一脚。

-------

各个设计处理与作品的理念:
《人民公敌·现在进行式》的演出过程里,除了故事本身,你更可以从演员的表演身上获得许多的讯息。作品中共有5个主要角色,可是却有8位演员在个别饰演。所以你会在戏中看见不同的演员在不同的时段演绎着该主要角色,又或者该角色的确还在舞台上,却没有一个演员在饰演它。

在作品中本身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故事本身的“戏里”,一个是灵魂空间(名称定义因人而异)的“戏外”。所以设计团队在设计的过程里,几乎离不开这戏里戏外的处理。

由于此次导演所走的路线,几乎以“架构”为主,没有奢侈的道具布景,只用演员的身体演绎为主要“工具”。因此在所有的设计上也以“架构”为主轴,像骨架似的设计,无论是音乐所采用的乐器与节奏、造型、灯光及布景的处理都是如此。

布景设计 构思者: 程守明 & 陈薇琪


此次采用框框的处理,以30尺长 X 12尺宽 X 8尺高的白色框架建造出作品中世界的外貌。以简单的白色画出戏中所需要的线条(比如木框、衣架与十字架),再配合黑色的背景和地板,利用唯一的五张椅子制造舞台线条的层次,其余的画面便经由观众的想象中构造出来。

灯光设计-



在灯光的处理上,以灯管作为布景线条的“Highlight,借此让框架的线条得以在舞美上升华。除此之外,也 以蓝白色调出戏中情绪与空间的微妙处理。在设计灯管的过程中,为了让灯管得以在不同的层次分开亮起,再加上也顾及操控方法的关系,我因此自己制作出如图中像按摩斯密码一样复杂的开关。

除此,我也用了简单并且均匀的8150w Flood Light作面光处理,在低舞台近距离的空间里用低瓦特的灯具,主要希望避免舞台太亮之余也不让课室的温度太高。另外再加一盏50w MR16作为区灯以提升演出尾端的意境处理。 

造型与音乐音效设计-



值得赞扬的是作品中绝大部份的音乐为原创配乐,设计者为演员之一Eugene Tong(图左下)。他是于本地SIA艺术学院毕业的钢琴音乐才子。他所创作的音乐透过一些简单的琴声与戏中独有的节奏完美地编出戏里戏外那种吊诡的调调。

此次在造型上由于一个服装将被多个体型身高不一的演员穿上,因此在选择质材与裁缝上都需要别出心裁地构思出可以符合演员们的体型又不失美感的造型。造型设计者也是演员之一刘伊芝(图右下),她本身除了是上班族以外,更是一位Cosplay 演员,平日一直热衷于自制cosplay衣裳,这次当上设计师的她更完美地改造了所有的服装,让服装有了奇迹式的变换。

-------

舞台监督笔记:

自己创造黑箱剧场-
此次的场地为学校课室,在处理上,就是简单地希望可以在所有的限制里尽可能作出最好的效果。

隔音墙-

 

由于教室本身有两面都是百叶窗,而且单是一面便有多达20扇窗,导演担心教室外头的吵杂声音会影响观众的看戏过程,也担心演员的集中力被影响。
因此在演出未开始前的两个周末,我让演员们回到卜卜工作室(也是他们排练的地方)开始制作由鸡蛋托与纸皮箱结合的“隔音板”。


为了省钱又想让观众得以在比较专注的环境之下看戏,我们便思考出以下结果,就是寻找回收的纸皮箱(不用钱)以及以RM0.05一个购买的500个鸡蛋托(总数RM25,便成功造出2副长42尺高8尺的隔音墙。

隔音墙在教室挂上以后再加上黑布,其出来的效果可说是非常成功地让室内产生了一个更安静的空间,让教室可以变成有质感的黑箱,其中它所占的功劳绝对不少。所以此次的隔音墙实验,非常成功。

人力资源-


由于小地方办大事情,一直无法筹集得以协助的人力,最后只得由演员们一块努力把舞台创造出来。个人觉得这也不是一件坏事,我一直觉得演员本身除了需要锻炼演技以外,也应该清楚知道剧场的运作。只有从低做起,才得以明白一部作品的生产不容易。我一直无法接受那些长期被“服务”并且一直对工作人员摆出一副至高无上脸孔的大牌演员,衷心希望他们可以从开始接触戏剧的时候就明白每个人都在为作品付出,人人平等的道理。

观众席-




百搭被与草席,一种在家看戏的感觉。
我很喜欢小剧场的形式,坐在地上看戏有一种好像在家里看戏的感觉,它既可以让你盘腿而坐,无需平日的拘谨,又可以近距离地观看演员的表演





前台设置-


简单的纸皮箱看板,虽然纸皮箱看起来并不精致,但是我个人觉得它就是简单又好用!而且可以很好地带出剧团务实地感觉(也很有效地让观众明白我们就是走经济路线)。虽然没有漂亮的看板,但看板上的内容、资料与照片都是经过细心挑选与准备的。


------

感想:

在空间里再造空间


当初为何选择灯光作为自己发展的道路,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因为它能在空间里再造空间。而这一次改造课室的感觉也很雷同,也同样让我觉得很兴奋。

在没有剧场理念的社区从事剧场活动
我喜欢在社区做剧场活动,除了因为挑战而觉得兴奋以外,那种探险的感觉还包括与各式各样新的观众有所接触,尤其是在小剧场这种这么近距离的互动底下,看着观众因为演出所产生的反应,都让我觉得好奇又振奋。

Q & A 环节的意外惊喜
这一次卜卜演出其中一个让我觉得而外惊喜的便是他们的Q & A 环节。我个人认为这是其中一个我在这么接近社区的活动中分享内容最丰富以及互动率也是最高的。首先让我意外的是,这些大部份第一次上舞台的演员们竟然在没有预设的情况下踊跃地举手问观众问题,而且他们个个都非常勇敢地发表自己对演出的看法和意见。这样的情景在我过往所接触的剧场Q & A是极少看见的,也是我觉得很应该鼓舞的。除此,在观众群里,除了一些曾经有看过剧场演出的观众发问以外,竟然还会有母亲、uncle及中学生等比较鲜少在Q & A里作声的群众也主动举手抢问及发表自己的感想。


我常常很支持导演在这种很接近民众的小剧场作Q & A环节。这环节除了可以听到观众对于演出的看法以外,还可以让演出单位更了解来看戏的群众有些什么人,而戏本身又对观众产生了什么影响,这种相互影响的互动往往可以给彼此带来很多惊喜,无论是对于观众还是对制作单位本身都是非常好的刺激。

开垦荒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无人得知的土地上,你就必须一百次一万次不停重复地向每一个跟你有所接触的人沟通与解释剧场的美。当中有很多人会不予理会,还有一些会产生攻击,或者一些趁机取巧谋利,更有一些让你觉得他莫名其妙的人会不时出现。但就是因为这些奇特的遭遇,才能让你更透彻更接近地与生活中的人群接触和碰撞。这种互动的欢乐是很难在先进的大舞台上遇见的。我想在第一次走进社区时,我便爱上了这种可以在近距看见那些不曾接触剧场的uncle aunty因为看戏而兴致勃勃的表情。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这次合作认识了本地以及来自新加坡和台湾的新朋友们!还是那一句,不得不说,认识新朋友的感觉真好,太感动了!

卜卜剧场今年无论是创作还是整体的处理上都有了进步,希望这样的好作品能够在这片土地上持续上演,同时还可以到更多的地方演出,在此为卜卜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