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31 December 2019

结2019



在启笔之前,我尝试寻找自己在2018年的结语,
结果发现2018年的11月直到2019年的新年,
我都在以过山车的速度奔波在工作生涯里。
所以根本没有时间写下任何结语。

但是我并没有忘记自己当时身体精神健康几乎被耗尽的躯壳,
2018年的年头,我告诉自己,为了生存,我必须得努力奋斗闯出一番成绩,
所以整个2018可说是马不停蹄,一单接一单的工作,
每个星期持续性地南上北下,搭飞机往各个国家奔跑,
外表看似精彩却还是难掩那种可怕的熬夜时光,
深夜2点一个人独自站在大草场上program着隔天的灯光,
在国外,已经是凌晨2点的冬天却仍在24小时快餐店的会议里讨论着企划,
很多个深夜,都是一个人独自徒步回酒店。

我其实挺享受独自徒步的时光,但这种忙碌并没有为我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好转。
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体抗力弱得连自己都能感受到害怕的地步。
当时我问自己,这是我所向往的生活吗?答案显然不
于是2019年,我铁下心来决定作出巨大的改变
我狠下心地推掉了绝大部分的工作,跑去学美容

虽然美容只学了半年就离开了,但收获还是很多的。
这份工作让我学会放下过去的身段,一切从低做起,
它给了我一次新的机会,重新认识过往的自己。
在美容院工作的日子是平静的,它与我而言就像是在修行。
感恩自己在过程里学习到的一切和每一段机缘。

-----

2019年的下半年,生活节奏开始变得比较快,
感觉就像是在沙漠步行的路上偶遇了吉普车,
仍然身在沙漠里,但遇上的吉普车队伍目标很明确,
搭上这趟顺风车让我原本看似艰辛的路途瞬间变得愉快,
沙漠的风沙拍在脸上也不再觉得刺痛,反而有种痛快的感觉。
偶尔逗留在绿洲的嬉闹歇息更是难忘的回忆。

衷心感谢我的吉普车队伍--冬令营的队友们

-----

2019年最大的心得,大概就是成功改变了自己爱埋怨的习惯
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办到的,大概就是厌倦了那种不停埋怨生活也没有变好的状态
所以在埋怨以前我选择不再思考那份负面的情绪,
与其埋怨不如把时间花在更值得自己疼爱的人事物身上,
没有事情比自己和身边所爱的人都快乐还重要。
于是,生活愉快变成我目前最重要的宗旨。

-----

这几年的考验当中,我深深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幸福的孩子。
因为在我身边一直有一大群给我支持与鼓励的朋友,无论是各种资源还是心灵上。
我很感激*
我陈薇琪何德何能让你们愿意为了我停下脚步伸出援手
但是你们都做了,义无反顾地
你们给我的不只是一个援手,还有一份很重要的学习
我目前虽然无法给你们回馈些什么
但这份恩情,我深深记在心里*

-----

我还得特别谢谢那位在我背后一直默默扶持我支持我的另一半。
谢谢你愿意包容我的任性,让我自由翱翔。
生活上你实在帮我back up了很多东西,谢谢你,我爱你。

-----

今年终于得知我这位在我生命里占据非常重要地位的他没事。
为此我的心踏实了许多。
你不在的那些年我都好难过,但你总算回到生活轨道上。
你不知道,当我得知你安好,我感觉有多踏实。
虽然我们一直还不能见面,但只要知道你生活过得不错,我就觉得安心快乐。
我们都要在岁月中好好活下去。希望我们可以尽快见面。爱你。

-----

2019年的我有更多的时间记录生活上的琐事,
我其实很喜欢这样的感觉。至少这是忙碌在剧场工作时,我完全无法做到的。
2020年希望我可以把一部分的时间花在阅读上,
脱离阅读的日子有一段时间了,
我实在有怀念当初在沙巴那段经常阅读的日子。
我有一种预感,也许这样写着写着,我往后大概就可以写出很多作品来了。

-----

2019年的我还是超级水肿,整个就是涨成肉丸一样。
我想缓慢的新陈代谢是很主要的一个因素。
来临的2020年,我不期待自己可以瘦成一个大美女,
(我觉得变美其实挺苦恼的,要照顾的仪态太多了)
(我知道这个顾虑基本上跟我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可以允许自己偶尔假装苦恼一下,哈哈哈!)
但健康绝对是需要重视的,尤其是因为重量而产生的负担。

-----

2020年,
希望自己可以健康一点
希望家里的经济压力少一点(我会努力卖保险赚钱养家的)
希望我和所有所爱之人都能快乐顺心
希望自己可以至少读10本书

我不敢奢望一个人的背包旅行,虽然它是我非常向往的。
但不强求 : )

关于未来的期望,
如果可以,我希望可以把停下的德语继续延续念下去,我其实真的挺喜欢语言的魅力。
多学几个国家的语言,这样旅行起来就能得心应手了。
如果可以,我就减肥成功当个行动灵活的小孩,这样我就能圆梦,上山又下海了。
我一定得在有生之年考潜水牌。


哈哈,还有很多事情想做,但还是先把目前做好。不贪心。


Anyway,
新的一年,祝愿大家新年快乐,我爱你们。



Thursday, 19 December 2019

2019年 “寻根之旅” 福建安溪冬令营 《续焰》


冬令营在马来西亚安溪总会与中国侨联及各单位的合作下,
成功在吉隆坡Transit Hotel、安溪慈山农中与安溪华侨职校举办。


什么是寻根之旅

大体上顾名思义的话,这个生活营的确是一个只开放给拥有安溪祖籍的青少年,
一个可以回到自己祖先的故土,一窥祖国大地之情的生活营。
而生活营本身的课程内容,在这个祖国大地热情款待的大基础上,
主要还是以孩子的个人成长、心理素质的培养、团队默契与沟通为本。
借助祖国的完善设备,达到更有效的学习。

------

我所带领的组别-雪焰组

















距离上一次参与生活营是2016年的戏剧营,
自从中学毕业以后,基本上所参与的生活营皆是以课程指导老师的身份参与,
一直以来也都只参与了戏剧生活营,接触戏剧类型以外的生活营,这还是第一次。

这一次主要是以带领員的身份参与为期14天的冬令营。
带领員并不需要带课,主要以小组内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态度,带领学生进行分享与辅导。

这一次主要带着观察者的心态入营,当个小小探险員, 准备找出其中的奥妙。
这趟旅程的确不负众望,获益良多。
除了新的资讯以外,更多的是在观察期间,重新检视自己对于特定规范、课程要求、
各种协调、合作模式等,是否落入了某些框架的陷阱。


*一起学习,人皆平等*

在这个生活营里,没有老师,只有课程主带、负责营会规划与控场的领队组、小组带领員与营员。
个人觉得其中一个很不错的学习就在这一块,把老师和学生这个阶级制度拿掉,
让营员明白就算是带领員,也都是站在一个相互学习的立场上。
因此在分享环节里,带领员和学员一起分享心得,也一起参与大部分活动项目。
这样的处理不仅让沟通达到真正的相互,撇开了老师的身份,学员的分享也更加轻松自在。

学习包饺子















创意饺子 XD


















*团队是如此重要*

营会里大部分活动都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这种种的都在验证一个强大的团队所能产生的力量。
所谓强大,并不意指团队内每个都是精英,而是在大家100%的配合度下,把对的人放在对的位置。
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拿起一些责任,或放下一些坚持,才得以配合。
没有霸权的领导,也没有自我孤立的队员,学习沟通、表达和解决问题,队伍才能强大。


















*不能忽视的群体力量*

其中攀爬毕业墙这个项目让我看起来觉得特别感动。
在教官的指导下,56位学生必须依靠自身的能力,40分钟时限,
在没有绳子和任何道具的协助底下,徒手翻越一面4.2米高的板墙。
学生们一个踏着另一个人的肩膀,已经成功爬上去的人再把人往上拉,
一群人一起协助一个人翻越到墙的另一面。
我想蚂蚁大概就是依靠着这样的意念存活至今。
可惜这社会的人们,却忘了每天都在自己眼前划过的简单道理。
学生们费尽了力气,在短短的29分钟,无论是男男女女,高矮肥瘦,大家都成功跨过了这面墙。




希望这面墙,在每个人心中播下的种子,可以在大家往后的日子里持续成长,
待他日,即使墙破木枯,精神犹存。

此精神,是团队,亦是生活。



慈山农中的午餐 - 难以忘怀的伙食
慈山农中宿舍厕所+澡间 - 必须留念的空间

宿舍刷牙与凉衣服的空间

Monday, 28 October 2019

雪隆安溪会馆90周年庆典 - 延续一个好精神


雪隆安溪会馆90周年庆典-幕后工作团队合照



作为一个90后,我必须承认自己当初对于会馆的认知是非常浅薄的。在中学的那个年代,我对于会馆的认识仅局限于学校的捐款项目,还有长辈们闲话家常中的“打麻将”、“卡啦OK”等等。后来到了学院念书,才开始发现有些会馆有提供奖学金。

出来做event以后,就知道只要有“会馆”几乎就等于有官商有剪彩有拍照有酒席有很长演讲。另外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出席者大部分都是长辈级人物,年轻人寥寥无几。

这些,都是我过往对于会馆的刻板印象。


那么会馆于现代,到底扮演着一个怎样角色?它跟年轻一代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一次参与雪隆安溪会馆的90周年庆典的幕后筹备工作,让我对会馆运作不仅有了新的认识,也发掘了许多可贵的精神。


*愿意栽培年轻一代 - 《中国安溪寻根之旅》冬令营*


我并不知道会馆的青少年们在这趟冬令营到底学习了什么,但我可以确定的是,冬令营让这群青少年有了自立自主的能力,大家也抱持着积极快乐的工作态度,每个参与庆典工作的青少年们的配合度甚好,在工作中该有的认真与机警都完全展现。

能够有这样一群懂得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青少年,相信在冬令营里所规划的团队活动居功不小,也给予会馆对于新一代的文化传承起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批愿意给予年轻人机会的长辈*


在会馆工作时,其中让我颇为惊讶的画面是,总会有一些年轻的会员不时来到会馆,打开电脑便开始埋头苦干起来。他们有的在为会馆日夜赶做影片剪接,有的在做各种平面设计等等,大家都非常认真地在处理手上的工作。在这些年轻人埋头苦干的当儿,还会有些长辈不时带来一些亲自下厨的好料与大家分享,更还有长辈默默地在一旁协助与等着大家放工一同去吃一顿晚餐。

个人觉得这样的一种陪伴是很珍贵的,尤其在这个年代会馆看起来也许很有钱,但真正愿意下手做事情的未必多,然而愿意陪伴、提拔与看着年轻人成长的长辈们就更为可贵了。


*老板们不只是老板,更是愿意一起亲手参与工作,一同学习与分享知识*


关于这一点确实让我感动。能够当老板并不容易,因此成功当上老板的多少会希望自己与别人的待遇不一样。但是在会馆,只要大家一坐下来开小组会议讨论工作,都愿意放下自己的身份专心做事与学习。其中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大伙儿在开会的时候,我给大家分享如何分辨左台和右台 Stage left, stage right, house left, house right。看着每个日理万机老板们开始比手画脚地分辨着舞台的左右,有些抓抓头,有些还站起来亲自示范,画面非常逗趣。也感恩大家愿意聆听我的建议。


------------------

我想其实无论经历多少年,会馆“共谋福利”的精神始终是不变的。
当初许多会馆在马来西亚成立之时,都是抱持着同胞携手一同在这片土地上互相扶持,一起谋生的概念。
但无论谋了多少福利,一个族群的文化与精神始终是不能摒弃的,就像那一群能够机警完成任务的冬令营青少年一样。
只有让人敬佩的精神和文化可以让一个族群延续下去。
然而一个文化的传承背后必须得有一群很重要的队伍作付出,无论是历史的保存,精神的保存等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很庆幸如今在雪隆安溪会馆还能看见这么一群尽心尽力为历史与未来付出的一班朋友。这样的工作磁场和能量实在难得。虽然不是安溪人,但我为你们的精神感到骄傲。

安社长歌九十载

溪流永续一家亲


希望这样的传承精神能够在马来西亚的各个会馆持续下去,让一个好精神好能量延续!👍

Sunday, 8 September 2019

什么叫做离开剧场?



昨天去看《当夜来临》时,听见老师和家长的一段对话,觉得特别有意思。

父母坦诚说自己看完演出后并不是很明白演出内容,老师的回答大意上是这样表示:“观赏艺术并不需要完全清清楚楚地了解它在说什么,感受比较重要。艺术本来就是一种感受,是这个社会给予我们太多的定义,就好像黑色这个颜色,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说黑色代表什么什么,定义这个定义那个,但是艺术就是教会你用一个新的角度,重新感受黑色,让你的感受告诉你黑色是什么,而不是别人口中所定义的那个就是绝对。”

后来在前台与朋友及学生闲聊,有个学生被指说:“她要离开剧场不做了!”
我转过头去看她,她笑而不语 ,感觉那像是一个沉重的决定。
我后来笑着回答:“其实你根本不需要太在意离开不离开,因为它其实就跟你出门选择想穿拖鞋还是球鞋的选择是差不多的。你今天选择了球鞋,并不代表你明天不能穿拖鞋。

当然我能理解那其中的感受。毕竟打混的这些年来,这种“离开不离开”的思考总是会重复被脑袋咀嚼。我以前加入过一个剧场教学团体,那时还是个少年,没什么见识,也不会自己做research, 决定离开时以为自己从此得跟深爱的理想道别,那时候离开与我而言像是世界末日一般,我痛哭了好多个晚上。直到后来我重新在“剧场”、“生活”与“艺术”之间有了新的定义,接触的人事物多了,感受也随着不同。

如果说离开剧场与艺术代表的是离开某个小圈子或舒适圈,那我确定自己并不想只呆在一个圈子里。但剧场与艺术根本并不是一个圈子,那这个圈子是谁定义出来的呢?

我近期从一些朋友的口中听见有人给我宣传说我放弃了自己的剧场灯光事业,关闭公司。关于这样的宣传我并不想太在意对方背后的用意。但是无论别人说了些什么,我并不会因为一个宣传导致我从此忘记了灯图怎么画,电线怎么接,更不会因此忘了怎么操作灯光控制台。

所以如果你曾经看过我的作品,觉得希望我和你的创作一起配合,我也不会因为公司关闭而拒绝与一个好导演合作。

已经累积的经验,已经学会的知识,除了自己,是没有人可以拿走的。所以我们重新回到这个课题,什么是离开?

关于创作与生命的修炼,不是只有一种。不是别人走过的路才可以成为道路。成为一个好的创作者还是演员,不一定就必须要修读硕士班,或是一直接演出就是通往这个“好”。(关于什么是好,那又是另一个可以被谈论几天几夜的哲学题了。)

关于这一点我得感恩自己选择了美容这个行业,因为每一次洗脸的2个小时,都是一个一对一的访问,一个故事的分享,一个创作的收获。

以往埋头于剧场创作,自己一直很希望多写些文章的念头一直无法达成。也因为转换了工作环境,我才得以重新挤出了更多思考和灵感的空间。

以前在剧场里看故事,虽然开拓了视野,却毫不实在,因为那些故事中的人物极少出现在生活里。要我说嘛,平时生活里进进出出都是剧场人,谈的说的都是什么定义、文学、理想、剧本bla bla bla。但现在在美容院里交换故事,听的,是谁开始大肚了,该怎么坐月,谁怎么做生意,谁是牙医怎么给人看病,谁是严重精神病患怎么面对他的夜晚,谁怎么做youtuber等等。这些故事在我听来即真实又实在,每一天都有新的故事学习。

那这样算是“离开”吗?我认为我并没有离开过。对于我的创作我的精神我的坚持我一步都没有离开过。我只是从包鞋换成拖鞋走,然后偶尔又穿回包鞋。

人生这么长,所经历之事何止是区区一个剧场。但无论如何,学习是永无止境的,不管是知识还是做人的学问。就算是我现在提出的定义,它也即将随着我未来的历练有所改变,就像一部舞台作品随着不停地巡演,导演排戏再排戏,整部剧持续成长,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