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看《当夜来临》时,听见老师和家长的一段对话,觉得特别有意思。
父母坦诚说自己看完演出后并不是很明白演出内容,老师的回答大意上是这样表示:“观赏艺术并不需要完全清清楚楚地了解它在说什么,感受比较重要。艺术本来就是一种感受,是这个社会给予我们太多的定义,就好像黑色这个颜色,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说黑色代表什么什么,定义这个定义那个,但是艺术就是教会你用一个新的角度,重新感受黑色,让你的感受告诉你黑色是什么,而不是别人口中所定义的那个就是绝对。”
后来在前台与朋友及学生闲聊,有个学生被指说:“她要离开剧场不做了!”
我转过头去看她,她笑而不语 ,感觉那像是一个沉重的决定。
我后来笑着回答:“其实你根本不需要太在意离开不离开,因为它其实就跟你出门选择想穿拖鞋还是球鞋的选择是差不多的。你今天选择了球鞋,并不代表你明天不能穿拖鞋。
我转过头去看她,她笑而不语 ,感觉那像是一个沉重的决定。
我后来笑着回答:“其实你根本不需要太在意离开不离开,因为它其实就跟你出门选择想穿拖鞋还是球鞋的选择是差不多的。你今天选择了球鞋,并不代表你明天不能穿拖鞋。
当然我能理解那其中的感受。毕竟打混的这些年来,这种“离开不离开”的思考总是会重复被脑袋咀嚼。我以前加入过一个剧场教学团体,那时还是个少年,没什么见识,也不会自己做research, 决定离开时以为自己从此得跟深爱的理想道别,那时候离开与我而言像是世界末日一般,我痛哭了好多个晚上。直到后来我重新在“剧场”、“生活”与“艺术”之间有了新的定义,接触的人事物多了,感受也随着不同。
如果说离开剧场与艺术代表的是离开某个小圈子或舒适圈,那我确定自己并不想只呆在一个圈子里。但剧场与艺术根本并不是一个圈子,那这个圈子是谁定义出来的呢?
我近期从一些朋友的口中听见有人给我宣传说我放弃了自己的剧场灯光事业,关闭公司。关于这样的宣传我并不想太在意对方背后的用意。但是无论别人说了些什么,我并不会因为一个宣传导致我从此忘记了灯图怎么画,电线怎么接,更不会因此忘了怎么操作灯光控制台。
所以如果你曾经看过我的作品,觉得希望我和你的创作一起配合,我也不会因为公司关闭而拒绝与一个好导演合作。
已经累积的经验,已经学会的知识,除了自己,是没有人可以拿走的。所以我们重新回到这个课题,什么是离开?
关于创作与生命的修炼,不是只有一种。不是别人走过的路才可以成为道路。成为一个好的创作者还是演员,不一定就必须要修读硕士班,或是一直接演出就是通往这个“好”。(关于什么是好,那又是另一个可以被谈论几天几夜的哲学题了。)
关于这一点我得感恩自己选择了美容这个行业,因为每一次洗脸的2个小时,都是一个一对一的访问,一个故事的分享,一个创作的收获。
以往埋头于剧场创作,自己一直很希望多写些文章的念头一直无法达成。也因为转换了工作环境,我才得以重新挤出了更多思考和灵感的空间。
以前在剧场里看故事,虽然开拓了视野,却毫不实在,因为那些故事中的人物极少出现在生活里。要我说嘛,平时生活里进进出出都是剧场人,谈的说的都是什么定义、文学、理想、剧本bla bla bla。但现在在美容院里交换故事,听的,是谁开始大肚了,该怎么坐月,谁怎么做生意,谁是牙医怎么给人看病,谁是严重精神病患怎么面对他的夜晚,谁怎么做youtuber等等。这些故事在我听来即真实又实在,每一天都有新的故事学习。
那这样算是“离开”吗?我认为我并没有离开过。对于我的创作我的精神我的坚持我一步都没有离开过。我只是从包鞋换成拖鞋走,然后偶尔又穿回包鞋。
人生这么长,所经历之事何止是区区一个剧场。但无论如何,学习是永无止境的,不管是知识还是做人的学问。就算是我现在提出的定义,它也即将随着我未来的历练有所改变,就像一部舞台作品随着不停地巡演,导演排戏再排戏,整部剧持续成长,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