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4 November 2020

Covid 19点滴记录


今天在便利店里付款,柜台前有个约50岁的安娣看见我站在一旁的安全列队线等待付款,便一脸紧张地拿了店员提供的单据就弹开。但轮到我付款时,安娣却站在距离我左边4尺的位置停止不动。我装作若无奇事地在付款以后,往另一边转身准备走人,却在转身以后,看见安娣用了神一般的轻功,马上4尺往前弹跳到柜台前拿起她留下的小雨伞,继续紧张兮兮地等我离开后再走开。


我当下错愕了好一会儿,真的有必要那么紧张吗? 我当时想。


无可否认,当下我多多少少产生了些许不悦感,虽然我们都深深明白为何安娣会这样做。


在疫情期间,一张口罩隔开的,不仅仅只是病菌而已

还有那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猜疑等等等。

因为在目前的潜规则里,

我们在家人、好友或生意伙伴面前无防备地会把口罩拿下,

在陌生人面前就会意识性地一定要把口罩紧紧带上。

在这里,这张口罩也等于划分了人与人关系之间的一道分割线。


有人紧张,有人无视

随着新闻每天的广泛报导,4位数字似乎已经变成了微妙的日常。

习惯很可怕,

尤其在那些四位数对他目前的生活毫无影响的群体,

加上经济压力底下,他们能够看得见的,只有生意的抢救与银行户头上的数额了。


昨晚临睡前,内心不禁有股深深地感慨,

我能够想象,此时此刻,在医院里,那些像战场一样惨不忍睹的画面。


我不认为CMCO的措施可以帮助我们减低疫情。

我认为政府目前所颁布地那些模拟两可的措施,

即无法让经济稳定,也无法干脆利落地控制疫情,

只不过是让大伙儿跟他一起自欺欺人,顺道满足政治家们的欲望罢了。


MCO的时候,虽然也精神紧张,但我们可以看见数字逐日减少。

那现在的CMCO又会维持多久?

直到医院防线被击垮?

直到疫苗出现?

那些选择呆在家挨饼干的群体,怎么挨到CMCO结束的那天?

就算是那些选择走出去继续拼搏的人们,也未必可以。


而那些在医院里没有任何选择权利的医护人员,何时才能回家?

Thursday, 9 January 2020

人生图书馆


图片下载自: http://m.8desk.com/wallpaper/1465916.html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3月尾准备前往日本的剧场案子已经在筹备过程了。
昨晚的排练,由其中一位演员分享她曾经到过乌克兰进行拍摄的事迹分享。
乌克兰事迹不是作品的主轴,但却是一条重要的轨迹。

分享过程中,大家看着投影在白色墙壁上乌克兰的地图,
分享人细说乌克兰的简略地理与历史背景,其中包括其与俄罗斯的冲突,
她更分享了自己在切尔诺贝利所拍摄的360度视频,
我们用了VR播放器体验那360度环绕现场的画面,其震撼度实在难以言喻。

切尔诺贝尔核事故简介

切尔诺贝尔当地采访 - 360度影片

--------

这是我第一次如此深入地与Five Arts Centre合作,
有种第一次合作就爱上这个团队的感觉。
虽然大部分时候大家都在用一种火箭似的流利英语作交流,
虽然我大部分时候只能弄懂80%左右的资讯,
每一次的会议我有10%的时间都用在google translate确保自己听见的vocabulary 没有搞错,
但这种知识分子齐聚一堂,看着大家带着满满的经验却不吝啬地坐下来分享,
这样的感觉实在太棒了。

置身在现场,仿佛身边每个人都是一栋活生生的图书馆,
第一次的排练就让我大开眼界,叹为观止。

听着乌克兰事件,不禁让我联想起自己当初游走在图书馆的日子,
那种每天都有新资讯和历史探讨的感觉实在很棒,
每一次的探索都有一种自己又多了解世界一些的感觉,
还记得那一次我开始探讨ISIS的由来,买了几本相关书籍,
还翻找了默罕默德的背景,
这种探索对身边的朋友而言也许感觉蛮奇怪,但我觉得实在是挺有趣的。

当然除了那么严肃的课题以外,我也很喜欢在图书馆追寻三毛与荷西的故事,
当时只要事曾经在这个世界上真正存在过的人事物对我而言都是很有趣的。

实在很怀念那段每天都在看书的日子,
回到吉隆坡以后这样的日子可谓稀罕了,
但很庆幸这次参与的剧场团队又给了我阅读的机会,
有个正当的理由阅读,实在太好了!

拿起书本,看见地图,
我就感觉自己活过来了。
这样的感觉真好。